(供稿 杨波)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湖南段的第三站,也是湖南段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参加实习的师生先后考察了黄石寨、金鞭溪和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并参加了专题讲座及全国首个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基地落户张家界的揭牌仪式。
(一)专题讲座
7月31日晚,在武陵源区百丈峡酒店,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杨波教授作了《张家界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过程》的专题讲座,分享了张家界地貌的名称由来、概念与特征,地貌类型,发育条件与形成演化过程,以及张家界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并回答了师生提问。报告会由李忠武教授主持。周国华院长对专题讲座及本次联合野外实习的创新做法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考察张家界要重点思考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张家界地貌的演化过程、现状特征及形成机制,二是张家界地貌及其所在区域的利用与保护。他指出,本次实习的创新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组织形式上,同步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组织老领导、知名教授与实习师生的经验交流会;在实习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结合,更加强调系统思维和区域综合分析;在实习目的上,进一步强化了理论、技能、应用、家国情怀的养成,更加强调结合国家重大战略理解区域人地系统演化的新趋势,结合区域文化及凯发k8网页登录的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技术手段上,进一步强化了新技术应用,尝试开发了“地理学野外实习辅助系统(行知经纬1.0)”,尝试在野外观察时同步实施无人机辅助教学。
(二)黄石寨
8月1日上午7:30至11:30,参加实习的师生冒着绵绵细雨,沿着黄石寨小环线和前山登山步道,在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杨波教授和韩广教授的带领和讲解下,重点辨识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及孤峰残林等张家界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貌特征,深化理解张家界地貌的发育条件、成因与演化过程,并观察分析了黄石寨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
(三)野外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上午11:30,实习队齐聚大氧吧广场,共同见证我国第一个“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基地”以及我校等7所高校与张家界共建野外实习基地揭牌的重要时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李小娟教授和武陵源区委书记、张管局党委书记张龚在揭牌仪式上致辞。基地落户张家界,不仅是对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价值的高度认可和深度挖掘,更是对我国地理学教育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推动,标志着张家界与全国各大高校在地理学教学与研究、张家界地貌资源的价值挖掘和利用等方面的“双赢”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四)金鞭溪
金鞭溪全长5.7千米,主体位于黄石寨、松子岗与腰子寨之间,两岸峰高林密,岭谷间高差350-500米,谷底宽30-80米。实习队离开大氧吧广场后沿溪而下。在金鞭岩、双龟探溪、紫草潭、千里相会和跳鱼潭等处,杨波教授主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金鞭溪峡谷两侧的张家界地貌特征,使学生对壮年期的峰丛峰林、老年期的孤峰残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通过观察金鞭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水文特征和水动力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金鞭溪u型谷的成因和发展演化趋势。韩广教授引导同学们沿途识别植物种类,并对其生长环境和向光性生长特征等进行了观察分析。
(五)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走出金鞭溪来到水绕四门,实习队师生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按走进张家界、保护张家界、体验张家界的展示顺序,参观了综合展厅、古生物厅、动植物标本厅及历史人物介绍厅。通过张家界地貌5d影院的体验,实习师生对张家界地貌的前世今生和形成演化过程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
一审:陈胜冲
复审:李忠武
编辑:周 亮
终审:周国华